13.文言文翻譯(10分)
(1)乃子不自悲而悲我,不自吊而吊我!(3分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(2)為記其語,庶使覽之者知所愧焉。(3分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(3)人其所精業(yè),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務,不用其力于無益之為,出則售其術以飽其腹。(4分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12.下列對本文分析判斷錯誤的一項是
A.肓者說聞音知姓氏,審語知是非,目的在強調觀察世界應該舉一反三,學會推理。
B.肓者說,看世人一眼都是對他自己的一種侮辱,這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憤世嫉俗之情。
C.文中說的瞍、朦都是指盲人樂師。在古代,這些盲人樂師負有誦詩訓導的任務,而師曠、師慧則是他們中的突出代表。
D.本文借盲者之言,諷刺世俗賢愚不辨、利害不審、倒行逆施、無所適從、跌入陷阱而不能自省。
第Ⅱ卷(共114分)
11.下列句子,不屬于表現盲者“異”(與眾不同)的一組是
①操日者術,善鼓琴 ②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
③昏昏然而行,冥冥焉而趨④余方且睥睨顧盼,謂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
⑤吾方轉而為子悲為子吊也 ⑥古者瞽、史教誨,師箴,瞍賦,噱誦
A.①④⑤ B.②④⑥ C.①⑧⑤ D.②③⑥
10.下列加點虛詞,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
A.天下其誰非肓也 其孰能譏之乎
B.出則售其術以飽其腹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
C.而不知不肓者之盡盲也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
D.聞其音而知其姓氏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
9.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,不正確的一項是
A.審其語而知其是非 審:判斷
B.治亂之故不能識 治:治理
C.間詣余言 詣:拜訪
D.若子所言,是第知盲者為盲 第:只
里中有盲童,操日者①術,善鼓琴。鄰有某生,召而吊之日:“子年幾何矣?”曰:“年十五矣!薄耙院螘r
而眇?”曰:“三歲耳。”“然則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!昏昏然而行,冥冥焉而趨。不知天地之大,日月之光,山川之流峙,容貌之妍丑,宮室之宏麗,無乃甚可悲矣乎?吾方以為吊也!” 盲者笑日:“若子所言,是第知盲者為盲,而不知不盲者之盡盲也。夫盲者曷嘗盲哉?吾目雖不見,而四肢百體均自若也,以目無妄動焉。其于人也,聞其音而知其姓氏;審其語而知其是非。其行也,度其平陂以為步之疾徐,而亦無顛危之患。入其所精業(yè),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務,不用其力于無益之為,出則售其術以飽其腹。如是者久而習之,吾無病于目之不見也。今夫世之人,喜為非禮之貌,好為無用之觀。事至而不能見,見而不能遠;賢愚之品不能辨,邪正在前不能釋,利害之來不能審,治亂之故不能識;詩書之陳于前,事物之接于后,終日睹之而不得其意,倒行逆施,倀倀焉躓且蹶而不之悟,卒蹈于羅網、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。夫天之愛人甚矣,予之以運動知識之具,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,輒假之以陷溺其身者,豈獨日哉!吾將謂昏昏然而行,冥冥然而趨,天下其誰非盲也?盲者獨余耶?余方且睥睨顧盼,謂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。乃子不自悲而悲我,不自吊而吊我!吾方轉而為子悲為子吊也。”
某生無以答。間詣余言,余聞而異之,曰:“古者瞽②、史教誨,師箴,瞍賦,嚎誦,若晉之師曠、鄭之師慧是也。茲之盲者,獨非其倫耶?”為記其語,庶使覽之者知所愧焉。
[注]①日者,占卜。②瞽:“瞽”即太師,掌管音樂,一般都由盲人充任,故稱“瞽”。
7.以下不屬于“人們對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的重視”原因的一項是
A.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之下,“我們是誰”的困惑越來越多,而答案的尋找離不開回歸傳統(tǒng)。
B.傳統(tǒng)文化作為確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認同的資源,其生命力和影響力不會輕易消散。
C.是近年來“傳統(tǒng)文化熱”的一個表現,這和媒體給予的熱情關注和商家的包裝有關。
D.在近代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中,傳統(tǒng)文化命運多舛,曾被認作舊時代的“象征”受清算。
6.下列表述屬于“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”的一項是
A.很多人把對某些具體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當作尊重,甚至以尊重為名行謀利之實,破壞性極大。
B.一些地方或是大興祭祀活動,或是爭奪歷史文化名人、神話傳說的“產權”,傳統(tǒng)文化熱得“一塌糊涂”。
C.應有尊重傳統(tǒng)文化的心態(tài)。人們對傳統(tǒng)文化不僅應有較好的認知和理解,還必須承擔起一定的責任。
D.傳統(tǒng)文化可圖謀利益,傳統(tǒng)文化熱帶來的商機使文化活動變成商業(yè)秀,成為商家包裝能“文化快餐”。
的“基因”。正如人們所言,通過具體的傳統(tǒng)文化形式去宣揚其內在精神,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覺。
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都內含有一種尊重傳統(tǒng)文化的心態(tài)。這不僅意味著人們對傳統(tǒng)文化應有較好的認知和理解.而且必須承擔起一定的責任。然而,現實中很多人把對某些具體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當作尊重,甚至以尊重為名行謀利之實,破壞性極大。這幾年,我們可以發(fā)現這樣一種怪象:一方面,一些地方或是大興祭祀活動,或是爭奪歷史文化名人、神話傳說的“產權”,傳統(tǒng)文化熱得“一塌糊涂”:另一方面,歷史文化遺產卻頻遭破壞,悲劇一次次上演。一邊是煞有其事的“保護”,一邊是毫無顧忌的破壞,傳統(tǒng)文化在利益圖謀和責任缺失的夾擊下,處境并不令人樂觀。此外,傳統(tǒng)文化熱帶來的商機也可能使文化活動變成商業(yè)秀,成為商家包裝的“文化快餐”,非但不能起到滋養(yǎng)的作用,反而壞了人們的胃口。因而,傳統(tǒng)文化由冷到熱,固然有可喜之處,但里面的陷阱也著實不少。如果沒有純正的尊重和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的態(tài)度,結果可能適得其反。
通過“七夕”之類傳統(tǒng)文化的表現形式,轉化歷史文化傳統(tǒng),使之適合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,這是傳承傳統(tǒng)文化的必要途徑。這個過程不是一味呼吁回歸傳統(tǒng)或者抵御外來影響就能實現的,而恰恰是考驗人們智慧和耐心的地方。
湖北省互聯(lián)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|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(qū) |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(qū) |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(qū) |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(qū)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27-86699610 舉報郵箱:58377363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