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目列表(包括答案和解析)
(12分)下圖(左)是還原鐵粉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裝置,實驗時,B中灰色的鐵粉變?yōu)楹谏,且生成的黑色固體物質是一種可溶于稀鹽酸的較復雜化合物。請回答下列問題:
(1)B中發(fā)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。
(2)反應前A中投放碎瓷片的目的是 。
(3)某次實驗后,取B中的固體物質少量,溶于足量稀鹽酸,再滴加KSCN溶液。
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,試解釋原因 。
(4)上圖(左)中虛線部分,可以用右圖所示裝置代替,在X口點燃收集到的氣體即可檢驗H2的存在。實驗開始時,打開K1.K2,關閉K3,使反應先進行一段時間之后,必須進行 操作,方可關閉K2.打開K3,再收集氣體。當收集到半瓶氣體時,停止加熱,關閉K1,若要使H2順利逸出而進行點燃實驗,操作的方法是 。
(5)替代裝置未像原裝置那樣使用干燥管,同樣順利完成了實驗,原因是 。
(12分)下圖(左)是還原鐵粉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裝置,實驗時,B中灰色的鐵粉變?yōu)楹谏,且生成的黑色固體物質是一種可溶于稀鹽酸的較復雜化合物。請回答下列問題:
(1)B中發(fā)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。
(2)反應前A中投放碎瓷片的目的是 。
(3)某次實驗后,取B中的固體物質少量,溶于足量稀鹽酸,再滴加KSCN溶液。
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,試解釋原因 。
(4)上圖(左)中虛線部分,可以用右圖所示裝置代替,在X口點燃收集到的氣體即可檢驗H2的存在。實驗開始時,打開K1.K2,關閉K3,使反應先進行一段時間之后,必須進行 操作,方可關閉K2.打開K3,再收集氣體。當收集到半瓶氣體時,停止加熱,關閉K1,若要使H2順利逸出而進行點燃實驗,操作的方法是 。
(5)替代裝置未像原裝置那樣使用干燥管,同樣順利完成了實驗,原因是 。
下圖(左)是還原鐵粉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裝置,實驗時,B中灰色的鐵粉變?yōu)楹谏,且生成的黑色固體物質是一種可溶于稀鹽酸的較復雜化合物。請回答下列問題:
(1)
(1)B中發(fā)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。
(2)反應前A中投放碎瓷片的目的是 。
(3)某次實驗后,取B中的固體物質少量,溶于足量稀鹽酸,再滴加KSCN溶液。
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,試解釋原因 。
(4)上圖(左)中虛線部分,可以用右圖所示裝置代替,在X口點燃收集到的氣體即可檢驗H2的存在。實驗開始時,打開K1、K2,關閉K3,使反應先進行一段時間之后,必須進行 操作,方可關閉K2、打開K3,再收集氣體。當收集到半瓶氣體時,停止加熱,關閉K1,若要使H2順利逸出而進行點燃實驗,操作的方法是 。
(5)替代裝置未像原裝置那樣使用干燥管,同樣順利完成了實驗,原因是下圖(左)是還原鐵粉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裝置,實驗時,B中灰色的鐵粉變?yōu)?/p>
黑色,且生成的黑色固體物質是一種可溶于稀鹽酸的較復雜化合物。請回答下列問題:
(1)B中發(fā)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。
(2)反應前A中投放碎瓷片的目的是 。
(3)某次實驗后,取B中的固體物質少量,溶于足量稀鹽酸,再滴加KSCN溶液。
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,試解釋原因 。
(4)上圖(左)中虛線部分,可以用右圖所示裝置代替,在X口點燃收集到的氣體即可檢驗H2的存在。實驗開始時,打開K1.K2,關閉K3,使反應先進行一段時間之后,必須進行 操作,方可關閉K2.打開K3,再收集氣體。當收集到半瓶氣體時,停止加熱,關閉K1,若要使H2順利逸出而進行點燃實驗,操作的方法是 。
(5)替代裝置未像原裝置那樣使用干燥管,同樣順利完成了實驗,原因是 。
下圖(左)是還原鐵粉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裝置,實驗時,B中灰色的鐵粉變?yōu)楹谏,且生成的黑色固體物質是一種可溶于稀鹽酸的較復雜化合物。請回答下列問題:
(1)B中發(fā)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。
(2)反應前A中投放碎瓷片的目的是 。
(3)某次實驗后,取B中的固體物質少量,溶于足量稀鹽酸,再滴加KSCN溶液。
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,試解釋原因 。
(4)上圖(左)中虛線部分,可以用右圖所示裝置代替,在X口點燃收集到的氣體即可檢驗H2的存在。實驗開始時,打開K1.K2,關閉K3,使反應先進行一段時間之后,必須進行 操作,方可關閉K2.打開K3,再收集氣體。當收集到半瓶氣體時,停止加熱,關閉K1,若要使H2順利逸出而進行點燃實驗,操作的方法是 。
(5)替代裝置未像原裝置那樣使用干燥管,同樣順利完成了實驗,原因是 。
題號
1
2
3
4
5
6
7
8
答案
A
D
B
C
C
A
C
C
題號
9
10
11
12
13
14
15
答案
D
B
D
D
D
A
B
16.⑴ 2,4 ⑵相等,0.6 ⑶① n(D)>4/3 mol ② n(C)=3.6mol n(D) >17/15mol
⑷8∶5
17.10-14;10-12;1:9;pH(酸)+pH(堿)=13
18.⑴ 2FeSO4?7H2OFe2O3+SO2↑+SO3↑+14H2O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