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目列表(包括答案和解析)
(2008年哈爾濱市)某活動小組的同學查閱資料得知,傳統(tǒng)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鈣、純堿和食鹽。小組同學將這三種物質混合后加入適量的水攪拌、過濾得濾渣和濾液,對濾液中溶質的成分進行探究:
【猜想與假設】
甲同學認為:可能是NaCl、Na2C03、Ca(OH)2
乙同學認為:可能是NaCl、NaOH、Na2C03
丙同學認為:可能是NaCl、NaOH、Ca(OH)2
丁同學認為:可能是NaCl、NaOH
【交流與評價】經過討論,大家一致認為______同學的猜想不合理。理由一是_________________;理由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【活動與探究】乙同學取原濾液向其中傾倒一定量的稀鹽酸觀察到有大量氣泡產生,于是得出該濾液中的溶質是NaCl、NaOH、Na2C03的結論,證實了自己的猜想。丙同學取原濾液向其中加入Na2C03溶液無現(xiàn)象,據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;他又重新取原濾液,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,得出了和乙同學相同的結論。丁同學為了驗證上述結論也取原濾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鹽酸,卻發(fā)現(xiàn)無氣泡產生。
【解釋與結論】大家經過分析找出了丁同學所用試劑與乙同學相同,卻沒有看到氣泡的原因。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經過上述四位同學的共同努力,大家終于對濾液中溶質的成分得出了正確結論。
(2008年晉江市)興趣小組的同學學習了金屬的性質后,在實驗室找到的一種銀白色金屬R做如下探究:
(1)將金屬R投入稀鹽酸中,金屬表面有氣泡冒出。則該金屬R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氫的 (選填“前面”或“后面”)。
(2)為了比較金屬R與鐵的活動性強弱,興趣小組設計下列方案進行實驗,請完成下表:
你的一種猜想 | 驗證方法 | 現(xiàn)象 | 結論 |
金屬R的活動性比鐵 | 將金屬R投入 溶液中 | 金屬R表面有黑色的物質析出 | 猜想 (選填“正確”或“錯誤”) |
(3)請根據上述的信息,標出金屬Fe、R、Cu在下列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的相應位置。
一、選擇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D
D
C
D
D
D
C
B
C
B
D
C
二、填空
15.無明顯變化 變紅色 溶液渾濁,顏色變淺(或消失)說明:本題第三空兩現(xiàn)象答全得1分
16.NaOH、CuCl2、Na2CO3 NaOH、HNO3、Fe2O3 【說明:本題屬開放性答案,其它合理答案也可】(2)Na2CO3+2HCl==2NaCl+H2O+CO2↑[或NaOH+HCl==NaCl+H2O 或2NaOH+CuCl2==Cu(OH)2↓+2NaCl或Na2CO3+CuCl2==CuCO3↓+2NaCl等]【說明:所寫化學方程式要與以上三空對應,只有得分的物質,該化學方程式才能得分,否則不給分】
三、簡答
17. (1)< (2)影響人類健康(或使森林大面積枯死、或建筑物腐蝕損壞、或土壤酸化等等,符合題意均給分)(3) Ca(OH)2+H2SO4==CaSO4+2H2O (4) B
18.(1)> (2)2NaOH+H2SO4===Na2SO4+ 2H2O (3)A、C
19.⑴pH>7 ⑵1、洽貱aCO3+2HCl=CaCl2+H2O+CO2↑ 4 ②2
20.(1)H+ 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,使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;能與堿發(fā)生中和反應;能與較活潑金屬反應;等 (任寫兩條) (2)H2(O2) CaO+H2O=Ca(OH)2 (3) 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待測水樣,滴到pH試紙上,把pH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,讀出pH。
四、實驗與探究
21.①酸能使石蕊試液變紅 ②汽水中的碳酸也能使石蕊試液變紅 紅色不褪去
五、計算
24.(1)2.86 (2)65%
25.解:設銅礦中堿式碳酸銅的質量是為x,生成氯化銅的質量為y。
Cu2(OH)2CO3 +4HCl=2CuCl2 + 3H2O+ CO2↑
222 270 44
x
y
=
x =
=
y
=
銅礦樣品中堿式碳酸銅的質量分數為 ×100%=74%
(1分)
反應后所得氯化銅溶液的質量為 22.2g+132.2g-4.4g=150g (1分)
反應后所得氯化銅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×100%=18% (1分)
答:銅礦樣品中堿式碳酸銅的質量是
本資料由《七彩教育網》www.7caiedu.cn 提供!
湖北省互聯(lián)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|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(qū) |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(qū) |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(qū) |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(qū)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27-86699610 舉報郵箱:58377363@163.com